診所公告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臥龍路71號
電話:(07) 396-3172
營業時間:AM9:00~PM22:00 (詳閱各時段門診時間)

◎不得轉載本部落格既有內容及文章

目前分類:【內 科】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體在冬天需要足夠的熱量與能量來禦冬,若腎功能不佳,就無法供給身體足夠的養分,
也無法防止疾病的發生。因此冬天要特別注意腎臟的調養... 

冬宜養腎,注意腎臟的調養

人體在冬天需要足夠的熱量與能量來禦冬,若腎功能不佳,就無法供給身體足夠的養分,
也無法防止疾病的發生。因此冬天要特別注意腎臟的調養。平日在生活及飲食中要注意:

要防寒保暖。 慎服藥物,以免加重腎臟代謝負擔。 不可喝太多冰冷食品及酒類、鹽、辛辣品,並注意水分的補充。 加強腰、腹肌鍛鍊,可防腎疾,尤其是身材瘦弱的人更要經常做。

暖身健腎的自我保健法

入冬後,每天做一做下列運動及穴道按摩,今年冬季的身心特別健康快樂。 

健康操

  1. 扭轉腰部 雙腳併攏站立,雙手放在腦後,做左右扭腰運動,約做二十至五十回。
    效果:加強腰肌訓練、進而促進腎臟功能。
  2. 放鬆頭頸 全身放鬆,頭部由右而左、由左而右做繞圈運動,各做二十至五十回。
    效果:促進血液循環,使腦部供血足夠,防止冬天常出現的情緒低落及懶散貪睡等現象,並可增強腦力。
  3. 搓揉腰部 採坐姿,雙腿自然張開與肩同寬,雙手擦腰部,直到腰部有熱的感覺。
    效果:腰間有諸多穴道與腎臟有關,摩擦此部位可溫腎壯腰。
  4. 擺動四肢 仰臥,雙手雙腳向上伸直,手指、腳指尖稍用力,帶動著四肢作前後擺動,約做二十至三十秒。
    效果:冬天血液循環不順暢,容易關節變硬、四肢冰冷,可利用本暖身運動改善。

 穴道按摩

  1. 按摩湧泉穴 按摩湧泉穴,位腳底正中前1/3的地方。
    效果:補腎益精,幫助心神安定,消除疲勞。
  2. 按摩關元、氣海穴 按摩關元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肚臍下約九至十公分處。
    按摩氣海穴道,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下約四‧五公分至五公分的地方。
    效果:溫腎固精、防治四肢發冷。
  3. 按摩命門穴 按揉命門穴,位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
    效果:溫腎防腰疾,防治腰酸無力、小便頻繁。
  4. 按摩三陰交穴 按揉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約十公分的地方。
    效果:本穴肝、脾、腎三條經脈交會處,揉按此穴可溫腎固精,補元氣。

資料來源:啟新健康世界雜誌

家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進入更年期之後,身體機能急速下降,原本正常的血壓、血糖、血脂等突然間變得不正常...

林小姐年過50歲,在今年健康檢查發現過去一直是正常的血壓、血脂、血糖,今年的報告數值竟然出現異常的紅色,讓林小姐驚訝與不解!

啟新診所專業健檢機構健康管理師孫惠芬表示,女性在更年期前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明顯地低於男性,這是因為女性受女性荷爾蒙保護,能改善血管彈性、降血壓,使血管不易硬化和阻塞。然而更年期之後,失去女性荷爾蒙這把保護傘,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率逐漸超過男性。

提醒女性在步入40歲之後,就要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變化,不要認為這些健康問題是男性才需煩惱的,女性可大大放心。正確的健康觀念是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警訊;最好是進一步做運動健康促進,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所有運動中,「健走」是更年期女性的最佳運動項目。即將或已經步入更年期的女性,若能每天快走45~60分鐘,可降低40%中風機率;每天快走半小時至一小時,其預防中風的效果與慢跑、打網球、騎腳踏車等運動是不相上下的。當然健走對預防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一樣有效。此外,健走可能引發的運動傷害風險小,也比較容易被沒有運動細胞的女性所接受。

呼籲女性長輩們,為免於更年期後面臨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風險,鼓勵及早加入健走行列吧!

資料來源:啟新健康世界雜誌

家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只會併發截肢風險,也會引發難忍的神經性疼痛。
•神經性疼痛是日日夜夜、不斷延續的頑痛,也可能以灼熱、抽痛、觸電感呈現。
•現有治療神經性疼痛之藥物,嗎啡有可能導致藥物成癮,含卡巴氮平成份藥物,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副作用及併發症較大。


台灣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是神經性疼痛的患者。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外,帶狀疱疹發作後,每三人也會有一人出現神經性疼痛;這種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疼痛卻因「痛得要命,卻死不了」,再加上以往又缺乏有效又安全的治療藥物,很少受到關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患者。

前陣子引發媒體關注,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的卡巴氮平成份(Carbamazepine)老藥,以及止痛用的嗎啡,臨床上也可以用於神經性疼痛的疼痛控制,但因副作用及併發症大,對醫師及患者來說,都得面臨相當大的用藥風險。

糖尿病神經性疼痛 像萬蟻鑽動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一。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其實會引發難忍的疼痛,讓糖尿病患者「痛不欲生」。

林口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羅榮昇醫師說,「神經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差異性相當大,剛開始可能先以腳底麻木來呈現,當麻木感從腳底逐漸向上延伸到腳踝、小腿、膝蓋時,手也開始會有麻木感。有些患者會表示:有灼熱感、脹脹的、不斷抽痛、一直被電到、不斷被雷打到、如萬蟻鑽動的感覺,也有些患者,會痛到連被摸一下,風吹過來,都覺得無法忍受」。

有些患者會痛到了無生趣,甚至,想一死了之,也因常必須跑急診室打嗎啡止痛,而被誤認是「藥癮」者,蒙受不白之冤。

羅醫師指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良,都有關係、好發於四肢的末端。一般來說,糖尿病病程愈久,發生神經性疼痛的機會愈大」。

「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與A-delta fibers(A-delta型神經纖維)、C fibers(C 型神經纖維)這二個掌管疼痛傳遞的小神經病變有關,而且因為疼痛的訊息太強、太頻繁,也會導致神經元的接受器被激化,產生更多的接受器,導致有中樞神經敏感化的現象。舉例來說:一般人,在疼痛上的傳遞,像是羊腸小徑,對疼痛的感覺閾值很高,不會因小小的變化,就感覺到疼痛,但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因為中樞神經的接受器變多,變得異常敏感,疼痛的傳遞,就有如高速公路,又快又猛烈,像最近氣溫很高,這種天氣的變化,一般正常人,只是覺得「好熱、好熱」,但就有可能讓有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痛得更厲害,甚至痛到吃不好、睡不著,連穿鞋子、踩在地上,都有困難」。

臨床上,如何診斷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羅醫指出,「除了問診及填寫疼痛問卷外,我們也可以利用一根小牙籤來戳皮膚,若是正常人,戳個幾十下,都不會有問題,但若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只要連戳十下,都會覺得愈來愈痛,而且痛到無法忍耐」。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有如鬼附身
另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疼痛,則是好發於帶狀疱疹患者。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與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般人,在水痘痊癒後,病毒就會像間諜一樣,潛伏在人體內,伺機而動,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出來作亂,再引發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痛的疼痛有二種,包括急性期的疼痛,約會持續一個月左右,這在治療上,並不困難,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帶狀疱疹的皮膚潰瘍,都痊癒之後,疼痛還會持續日日夜夜、不分晝夜的痛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有些患者會形容,好像患部的深處,被很緊的繩索勒得很緊、如影隨形,有如鬼附身,也有些患者會覺得患部像是不間斷地被雷打到、電擊,有些女性患者會痛到完全不能碰,連內衣都沒辦法穿,甚至,連被自己的乳房碰觸到,都無法忍受。

孫醫師也表示:「患者常主訴,痛到死不了,卻是活活受罪,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是年長者僅次於憂鬱症、罹癌的第三大自殺主因。可見得,這種日夜的疼痛有多令人困擾,常常有患人吃鎮痛消炎藥,吃到胃腸出血、腎衰竭,若動用到嗎啡類的止痛藥,不但易有便秘、嘔吐的副作用,長遠下來也會導致免疫功能衰退」。

神經性疼痛,為何是難解習題?
不論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旦衍生中樞敏感化後,造成神經性疼痛患者疼痛的主因,就不再是發炎引起的疼痛,因此,才會使得鎮痛止痛劑的效果愈來愈差,治療的重點,必須針對中樞神經敏感作治療,如:動用到嗎啡止痛,或是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減緩中樞神經敏感。

問題是這些治療,並非沒有令人擔心的副作用,嗎啡易有便秘、藥物成癮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也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而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核准作為癲癇用藥),因亞洲人帶有HLA-B 1502基因型的比例較高,萬一併發高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不只傷身,因也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不只病人自己要負擔風險,醫師同樣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孫醫師提到臨床上的案例:「一個不到四十歲的男性年輕糖尿病患者,因胰臟發炎,導致血糖值高達700、800mg/dl,引發糖尿病神經性疼痛,常因痛到無法忍受,必須跑急診止痛,而被誤會是藥癮者,他自己也覺得很冤枉,轉診到台大後,目前主要是使用口服嗎啡來控制緩解疼痛,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樣的病患,難道沒有更安全、更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選擇嗎?」。

兩位醫師均表示:目前在台灣用於抗憂鬱的duloxetine以及抗癲癇的pregabalin,在歐美皆已核准作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之治療用藥,兩者均較無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疑慮;當考量患者之生活品質,以及不用隱忍老藥的副作用威脅時,這些藥品會是較理想的選擇。

◎資料來源:網路 (UHO優活健康網)

 蕭志文醫院
  地址:高雄市新興區七賢一路102號
  電話:(07) 224-0252

  營業時間:AM9:00~PM22:00 (詳閱各時段門診時間)

 
 家佑診所
 地址:
高雄市三民區臥龍路71號
 電話:(07) 396-3172
 營業時間:AM9:00~PM22:00 (詳閱各時段門診時間)

家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英的媽媽,帶著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小英來到門診,愁容滿面的述說小英的病情,小英這半年來經常哭喊著腹痛,看訪數位醫師,也服用長久藥物,卻未見改善,近日發病次數似乎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詳細詢問小英腹痛的狀態以及是否合併身體別的症狀,得到的情況如下: 腹痛常發生於清晨起床後,或早上在校期間,每次疼痛程度不同,有時可痛到大哭且在地上打滾,有時卻僅僅悶悶的痛,每次疼痛持續時間不同,但皆不會超過一天,且常見在學校發生腹痛,帶回家後就不再出現症狀。整個發病的過程沒有嘔吐,不曾發燒也無腹瀉現象。也不曾因為腹痛造成夜晚睡眠中驚醒。

偶爾有便秘,胃口尚可,身高體重及心智發展都在正常範圍。經過詳細的身體檢查,以及血液,尿液,糞便的檢查,腹部超音波的評估,無任何器官性的異常,最後診斷為功能性反覆腹痛,跟小英及媽媽充分的溝通後,媽媽安心的帶小英去學校,此後門診再看到小英,腹痛的問題似乎改善且不困擾媽媽及老師了。

兒童慢性腹痛的定義為在三個月或以上的期間兒童出現明顯三次以上的腹痛稱之。根據研究顯示,在五至十四歲的學齡兒童中因腹痛而影響正常活動者約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發生率,其中女性比率較高。有腹痛但不影響正常活動者也有相當人數。

在這些慢性腹痛的兒童中,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沒有器官性病變,也就是說把腹腔內所有器官拿出來做檢查,全部呈現正常。而這些兒童會腹痛的原因來自於腸道功能性的異常,因此稱為功能性慢性腹痛,文獻上還有其他同意詞,而這些同意詞也正反應出這疾病的特性,同意詞有"兒童反覆性腹痛","兒童期腸燥症","兒童痙攣性結腸","非器質性反覆腹痛"及"精神性反覆腹痛"。

由此可知兒童反覆性腹痛為非器官性病變,屬心身症,腸道表現為不穩定腸蠕動及痙攣性大腸。

此病的發生原因至今尚不清礎,研究顯示基因遺傳或環境因子皆有關聯,而各種心理性和生理性的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生活壓力似乎是影響最深。有論文報告這些孩童有一些情緒及人格上的特質,如有不安全感,比較敏感,膽小,容易焦慮,常屬完美主義論者.至於生理因素有: 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乳糖不耐症,腸道運動不良及慢性便秘等。不過生理的因素可能只是果而非因。

功能性反覆腹痛發生於年齡介於四至十四歲的兒童,小於四歲的幼童,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對疼痛尚無法明確表示及界定,所以幼兒腹痛難以明確說明,且應以哭鬧不安為表現。功能性反覆腹痛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遞增,特別在九至十二歲的兒童,女性又較男性為高。

臨床症狀上有五個特徵: 
(1) 間隔在兩次發病期的時間,病患處於完全無腹痛狀態。而大多數疼痛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僅少數會持續超過三小時。
(2) 當兒童以一隻手指描述疼痛的位置,多指在肚臍周圍,少數在上腹部,但疼痛不會擴散到別的區域。學者Apley提出一個理論,內容為"腹痛的位置離肚臍越遠,腹腔內器官發生病變的機率愈高"。
(3) 腹痛的程度及特質是多變性地,從輕度到重度,有痙攣性疼痛,悶痛或燒灼感。
(4) 腹痛的發生與飲食,排便及一般活動,找不到相關性。
(5) 腹痛不會干擾正常睡眠,也就是說熟睡後不會因腹痛而醒,但腹痛偶爾會讓兒童難以入睡。當兒童反覆抱怨腹痛且符合以上五個特徵,我們當可高度懷疑此兒童患功能性反覆腹痛。這樣的小孩偶爾臨床上會伴隨一些症狀,包括頭痛,臉色蒼白,噁心,厭食,頭暈及便秘等。至於嘔吐,腹脹和腹瀉則罕見。若腹痛合併有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則有器官性的疾病: 如發燒,生長遲緩,體重減輕,皮疹,關節炎,貧血和直腸出血等。

疾病的診斷,首重病史及詳細身體評估。當詢問患者病史有功能性反覆腹痛的五項特徵出現且身體評估無特殊異常時,診斷就幾乎確立,但前面提及,慢性腹痛約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為功能性反覆腹痛,但有百分之五到十屬器官性的病變,為排除器官疾病的可能性,患童當接受篩選性檢查,內容包括一般常規血液檢查,測紅血球沉降速率,一般尿液分析及尿液細菌培養,一般糞便檢查及寄生蟲和蟲卵的檢驗,和腹部超音波。若以上檢驗值皆顯示正常,則不僅診斷確立,也可讓父母更安心,成為日後治療上的助力。

由於發生功能性反覆腹痛的原因不明,影響的因素又多,且無確切的器官障礙,所以治療上無藥物可用,雖然早期有學者研究使用鎮痙劑,抗膽鹼劑,抗驚厥劑或抗憂鬱藥,然而皆無良效,故今日已不再使用。那麼功能性反覆腹痛如何治療呢? 此病受精神因素及環境因子的影響較深,所以治療的目標不能僅局限於症狀,需擴大為整個兒童及家庭,醫師及護理同仁應與病患和父母做好完善的溝通,內容為 
(1) 與患者父母說明誘發功能性反覆腹痛的各種可能因素,疾病的特徵和解釋檢查結果。
(2) 再三的保證患者腹腔內無器官病變,使患者及父母能安心,解除父母的焦慮,使父母能完全配合往後的行為治療。
(3) 相信患者確受腹痛所苦,給予患者心靈上的支持,但這樣的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因此父母及老師必須知道,不能因為如此的腹痛干擾正常生活,尤其應該從事的工作更要去執行。
(4) 建議患者父母深入瞭解患者的在學狀況,生活狀態; 藉由學校或社會的支援,探討患童的特質以及家庭狀況,尋找出可能因素加以排除。經過以上良好的溝通說明,而父母也有正確的認知和積極的處理內在的問題,有研究顯示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病患在極短的時間內,症狀消失,不再出現。整體而言,此疾病預後是不錯地。
 

◎資料來源:網路

 
 
 
家佑診所
 地址:
高雄市三民區臥龍路71號
 電話:(07) 396-3172
 營業時間:AM9:00~PM22:00 (詳閱各時段門診時間)

家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義 :

血中脂肪物質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血脂蛋白代謝異常的疾病群。

<二>發生原因、發生率、與危險因子 :

高血脂症是由於血中脂肪物質過高所產生的疾病,它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每100人中約有一個發生此症,男性高於女性(唯糖尿病患者例外)。高血脂症可因遺傳(如一些家族遺傳性高血脂症)、或經由次發性的因素所導致(疾病因素如糖尿病、肥胖症、庫欣氏症候群、腎病症候群、甲狀腺低能症,飲食因素如每日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卡路里﹞的40%、飽和脂肪酸超過總熱量的10%、膽固醇每日攝取超過300亳克、或飲酒過量,及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女性荷爾蒙、避孕葯丸、類固醇、或貝他阻斷劑的使用等)。


<三>血脂蛋白的種類 :

血脂蛋白包括:乳糜粒脂蛋白(Chylomicrons)、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介密度脂蛋白(IDL)、與高密度脂蛋白(HDL)等。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因可保護心臟減低心臟病的發生率,故又稱為「好膽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因與心臟病的發生息息相關,故又稱為「壞膽固醇」。

<四>高血脂症的分類 :

 

根據血中不同種類的血脂異常,世界衛生組織(WHO)經修正原先的Fredrickson等人的分類臨床上把高血脂症分為六種類型。 第I型是由於乳糜粒脂蛋白過高而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症。第IIa型是由於LDL脂蛋白過高造成血膽固醇過高症。第IIb型除了LDL脂蛋白過高造成血膽固醇過高外,尚伴有輕度到中度的VLDL脂蛋白過高造成的三酸甘油脂過高症。第III型乃由於乳糜粒脂蛋白殘餘物(remnants)與IDL脂蛋白累積造成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過高症。第IV型由於VLDL脂蛋白升高造成的三酸甘油脂過高症,也常伴有輕度到中度的膽固醇過高現象,唯其LDL脂蛋白正常。第V型則是由於乳糜粒脂蛋白與VLDL脂蛋白過高造成的三酸甘油脂過高症。

 

由於以上之分類會隨著治療後血脂改善而變動,例如IIb型(VLDL及LDL均高)經治療後可能變成IIa型(只有LDL高),亦有可能變成第IV型(只有VLDL高),較易造成困擾,故近年來學者提出較簡易之分類法如下
:

(1)高血膽固醇症(只有膽固醇值升高)

(2)高血三酸甘油脂症(只有三酸甘油脂值升高)

(3)混合型高血脂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值均升高)

其中HDL的角色被認為是影響高血脂症治療的重要參考因子,通常HDL如<40 mg/dl如合併高血三酸甘油脂症者因冠心症的危險性增加而應加以治療。反之,如HDL≧60
mg/dl則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此外,美國NCEP在2001年5月對「高血膽固醇症」又細分為 :

(1)正常理想值 : 血總膽固醇值<200 mg/dl(或LDL值<100 mg/dl為理想、100-129 mg/dl為接近理想)

(2)邊緣性高值 : 血總膽固醇值200至239 mg/dl(或LDL值130至159 mg/dl)

(3)高值 : 血總膽固醇值≧240 mg/dl(或LDL值160-189 mg/dl為高值、≧190 mg/dl為高值)

而2001年NECP對「高血三酸甘油脂症」又細分為 :

(1)正常理想值 : 血三酸甘油脂值<150 mg/dl

(2)邊緣性高值 : 血三酸甘油脂值150至199 mg/dl

(3)高值 : 血三酸甘油脂值200至499 mg/dl

(4)極高值 : 血三酸甘油脂值≧500 mg/dl(易併發「急性胰臟炎」)

<五>高血脂症的預防 : 

篩選為早期發現高血脂症的一個重要方法。美國衛生署建議20歲以上成人作例行健康檢查時應包括血脂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由於預防勝於治療,故平日應儘可能攝取均衡、低脂、適度膽固醇飲食,不酗酒,並作適當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將可預防高血脂症的發生。

<六>高血脂症的症候 : 

除了極少數的「家族遺傳性高血脂症」的患者皮膚或皮下組織或肌腱出現「黃色瘤(Xanthoma)」或「黃斑瘤(Xanthelasma)」及部份「嚴重高血三酸甘油脂症」患者併發「急性胰臟炎」外,一般高血脂症病人沒有任何明顯症候。


<七>高血脂症的診斷 :

一般血總膽固醇值或血三酸甘油脂值超過200mg/dl者即可診斷為高血脂症。為了慎重起見,應再加做完整的血脂蛋白檢驗(包括VLDL、LDL、及HDL等)。此外,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其他項目的實驗室檢查也屬必要,因為如此才能排除「次發性高血脂症」的原因。

<八>高血脂症的處理 : 

治療的目的是使血脂異常回復正常以期降低動脈硬化及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目前世界各國對高血脂症之處理均有各自之指引(Guideline),但大多參考「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及「歐洲動脈硬化學會」(EAS)的Guidelines
修改而成,我國也不例外。一般而言,高血脂症患者先經三至六個月「飲食療法」處理,如血脂仍高才考慮併以「藥物治療」。

不論以何種方法治療,臨床上均同時參考血中總膽固醇值、高密度膽固醇值、以上二者之比值、及病人是否為「心臟血管性疾病(指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週邊動脈粥樣硬化症等)」患者,又是否具有二個以上之「冠心症危險因子」者。這些危險因子為﹕

(1)年齡 : 男性≧45歲、女性≧55歲,或過早停經而未接受動情激素治療者。

(2)家族史 :親人中有早發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者,一般指父親或其他一等親男性在55歲前發病,或母親或其他一等親女性在65歲前發病者。

(3)高血壓 :血壓≧140/90 mm Hg(糖尿病人以≧130/80 mm Hg)以上或正在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者。

(4)高密度膽固醇(HDL-C,即好的膽固醇)<40 mg/dl者。(2004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人男性HDL-C應在40
mg/dl以上、女性在50 mg/dl以上
)(但如果HDL-C≧60 mg/dl者反而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並使危險因子減少一個。)

(5)吸菸者。

(6)糖尿病患者。(在2001年5月美國NCEP已單獨將糖尿病人視同已罹患心臟血管性疾病一樣,應嚴格處理其併存之高血脂症。)


例如在我國,如果患者沒有患「心臟血管性疾病(指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週邊動脈粥樣硬化症等患者)」,同時也沒有超過二個心臟病危險因子者,則其血中總膽固醇值要超過240
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值(LDL-C,即壞膽固醇)超過160 mg/dl)、或血三酸甘油脂值(TG)超過200
mg/dl(在我國須同時合併高密度膽固醇值(HDL-C)<40mg/dl或總膽固醇值(Total
Cholesterol)/高密度膽固醇值(HDL-C)比值超過5以上)才考慮治療,先使用「飲食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後再考慮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並且治療的目標為使總膽固醇值少於240
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少於160 mg/dl)或三酸甘油脂少於200 mg/dl即可。如果患者具有二個或以上之心臟病危險因子,則其血中總膽固醇值如超過200
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值(LDL-C)超過130 mg/dl)或血三酸甘油脂值(TG)超過200 mg/dl(須同時合併HDL-C<40
mg/dl或Total Cholesterol/HDL-C比值超過5)即可考慮治療,而治療目標為使總膽固醇值少於200 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少於130
mg/dl)或三酸甘油脂少於200 mg/dl即可。反之,如患者曾患「心臟血管性疾病」或患者是「糖尿病患者(2002年9月健保的新規定)」則其血中總膽固醇值如超過200
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值(LDL-C)超過130 mg/dl)或血中三酸甘油脂值超過200
mg/dl(合併其他條件如前述)即應在使用「飲食治療」的同時加上「降血脂藥物治療」,並且治療目標較嚴格,最好使血中總膽固醇值少於160
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少於100 mg/dl)或血中三酸甘油脂值少於150mg/dl。

但如果患者血中三酸甘油脂超過1000mg/dl(2004年9月1日健保局修訂為500 mg/dl),因具有罹患急性胰臟炎危險,故得馬上使用降血脂藥物(應使用fibrate類藥物),並且不須考慮TC/HDL-C比值是否大於5。

飲食療法則是最先應採取的處理步驟,而對於體重過重者,則應減輕體重至理想體重。對於大部份的人而言,第一期的飲食限制為降低總熱量(卡路里)、膽固醇(每天300亳克以內)、及飽和脂肪酸含量(10%以下)是適當而必要的處置,至於飲食之限制程度則應視高血脂症之嚴重程度成正比。如果三個月後血脂仍高,則應進入第二期的飲食限制療法﹕膽固醇每天應少於200甚至150毫克、及飽和脂肪酸含量7%以下。如果三個月後血脂仍高,則應考慮降血脂藥物治療。唯有些情況專家建議可考慮提前使用藥物治療,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家族史者。
至於藥品類型的選擇應視患者血中何種血脂升高而異。一般而言,臨床上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有以下數種類型﹕

(1)膽汁 sequestrant樹脂:cholestyramine,colestipol,colesevelam等。

 

(2)HMG-Co A reductase 抑制劑(Statin,目前為首選藥物):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atorvastatin,rosuvastatin等。

 

(3)Nicotinic acid﹕nicolar,lipo-nicin,acipimox等。

(4)Probucol(因此藥會同時降HDL,故非首選藥物)。

(5)Ezetimibe﹕Ezetrol為新降LDL口服錠劑,每錠含10毫克ezetimibe,其作用機轉為抑制膽固醇以及相關植物固醇在腸胃道的吸收,進而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之作用(約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18至20%)。

 

至於降三酸甘油脂藥物則為﹕

(1)Fibric acid
衍生物﹕gemfibrozil,bezafibrate,etofibrate,fenofibrate等。

(2)Nicotinic acid﹕nicolar,lipo-nicin,acipimox等。 

專家建議如果以上單種藥物使用2到3個月仍無療效,則應馬上停止使用,並嘗試轉用他類藥物。有時尚須使用二種甚至多種藥物混合療法方能達到較佳療效,臨床實驗已證明降低血脂即可減緩動脈硬化的發展及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唯須注意有些患者會增加其出現「肌炎」的機率。患者應遵醫師指示定期服藥並作血脂、肝功能、及肌炎指標定期檢查以瞭解副作用程度及高血脂症的控制情況。

 

<九>結語 : 

高血脂症的併發症為動脈硬化症及心臟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等。雖然降低血脂可減少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唯近年來亦有不少醫學報告提出降低膽固醇雖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但其「非心臟病有關」的死亡率(包括自殺、發生意外、及癌症等)卻有上升之勢,使得總死亡率並無明顯變化,因此專家們建議目前降血脂藥物之使用,應以「再(次)發性預防」為主要目的,即使用於己發生過心肌梗塞或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身上,以防止第二次同樣疾病的發生,至於從未發生過此類疾病的人士則可不必為了預防(原發性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而使用降血脂藥物。




 
 
家佑診所
 地址:
高雄市三民區臥龍路71號
 電話:(07) 396-3172
 營業時間:AM9:00~PM22:00 (詳閱各時段門診時間)

家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