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笑話用來形容台灣與美國小孩的差異:走進台灣的明星學校,便可見到滿校園的四眼田雞,不足為奇;可是暑假剛結束,走進美國的校園,卻可碰到一群包著石膏或拄著拐杖的同學,不足為怪!當然隨著經濟生活的提昇、戶外活動的提倡、高速運動的追求,台灣愈來愈像美國,如何避免意外的發生以及事後的治療,就顯得很重要。謹在此簡單介紹兒童骨折的處理原則。

骨折的發生及部位與受傷瞬間的外力、活動或姿勢有關。兒童的骨折多發生在上肢,左側較多,單一部位則以前臂與腕部最常見。由於構造、組成的不同,兒童的骨折,在特性及治療上,與成人的骨折可以說是大不相同!這是因為小朋友的骨骼尚在成長階段,結構上具有以下幾種特徵:骨質多孔、骨膜肥厚、骨端有負責成長的生長板、以及周遭豐富的血流,因此而具有以下幾種潛力:

一、癒合速度快:由強韌厚實的骨膜及血液循環做後盾,不完全骨折及不移位的骨折相當地多;即使移位,骨折處經修補而癒合的速度及潛力也特別的好。
二、重塑潛力強:萬一骨折處並未接得很直,即使有30度以內的彎曲,隨著成長亦可逐漸變直,但方向要對正,不可發生旋轉變形,因為旋轉變形是無法自然矯正的。
三、生長潛力高:兒童的骨折只要不傷害到生長板,則癒合中的骨頭會帶來許多的刺激及血循給臨近的生長板,而有快速增長的現象,這在大腿骨折時約會增加一公分,在小腿骨折時,則約增長0.5公分,所以在處理骨折時,我們會故意讓骨端重疊約0.5到1公分。許多兒童骨折癒合後,一開始即使有一點點的長短腳,也會在生長的過程逐漸追上而變成等長。

由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小孩的生骨能力很強,我們常常喜歡以小樹的嫩枝來比喻,所以絕大部份的兒童骨折都不需要手術治療,僅須做適當的復位以及夾板或石膏包紮固定,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癒合。這就是為什麼傳統「接骨」一直被認為有效的道理。
  
但是,有些情況就必須非常小心地鑑別診斷及分類,考慮開刀整復,並加以內固定或外固定。這些情況是: 一、骨折發生於骨端而波及關節面及生長板,造成移位,如小孩的肘部骨折;二、骨折處不穩定,復位困難,如大小孩的大腿骨折;三、骨折合併有不潔傷口以及神經或血管的損傷;四、脫臼而無法復位或合併有骨折以致不穩定時。這些情況經開刀,可使病人早日下床及活動患肢,避免發生褥瘡、骨頭彎曲變形或長短腿、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的後遺症。
 
由此可見,兒童的骨折,看似容易,其實困難;因此碰到兒童意外受傷,發現有腫脹變形時,經初步的處理、夾板、三角巾固定後,最重要的還是要接受專業人員的検查,正確的X-光診斷,再決定治療的方式,才不致出現不可挽回的遺憾,這是應特別注意的。

資料來源:骨科 黃盟仁 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家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